这么打了一年多,效果却不大,俄军高层可能自己也觉得不对劲了。他们开始琢磨:为啥乌军被我们这么猛轰,还能一直扛得住?弹药好像总也用不完?士兵好像总也打不光?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后来他们想明白了,光在前线死磕不行,得断敌人的粮草!打仗就像过日子,前线的人要吃饭、要用枪、要用炮,这些东西都得从后方运上来。红军城的乌军能顶这么久,不是因为他们人有多厉害,工事有多结实,关键是后方的补给线一直没断!乌军除了用卡车走公路运东西,甚至还能利用地下的煤矿隧道偷偷运弹药补给,这招挺绝的。
俄军发现,要想真正掐断乌军的“输血管”,就不能只盯着红军城前面那几条路,得找到给整个顿巴斯乌军“供血”的大心脏。这个“大心脏”就是哈尔科夫。
哈尔科夫是个大城市,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是连接整个顿巴斯地区的交通大枢纽。乌军把大量的武器弹药、粮食药品都囤积在这里的仓库里。特别是哈尔科夫州的洛佐瓦市,这个地方特别关键,因为从这里出发的火车,能直接把物资运到顿涅茨克州的核心阵地斯拉维扬斯克,而斯拉维扬斯克正是给红军城前线“输血”的大本营。简单说,打掉洛佐瓦的铁路枢纽和仓库,就等于给红军城乌军断了粮。
想明白了这点,俄军就动手了。他们这次没再往红军城的人堆里冲,而是调转矛头,动用了35架“天竺葵-3”导弹和1架“闪电”无人机,对着洛佐瓦市的火车站、军用仓库这些关键地方,狠狠炸了一通。爆炸声震天响,据说连附近的无人机制造厂区域都感到了震动,铁路系统也挨了炸。效果很明显,目标区域损失不小。
军事专家分析说,炸了洛佐瓦,红军城和附近康斯坦丁诺夫斯科耶的乌军,他们的“大粮仓”和“输血管”就被切断了。前线乌军再能打,没吃没喝没子弹,这仗还怎么打?这招叫“釜底抽薪”,比在前线硬拼有效多了。
不过很多人也纳闷,这么简单的道理,为啥俄军打了一年多才想通?这就暴露出俄军打仗的一个老毛病,太死板,不够灵活。他们过去太迷信“钢铁洪流”正面强攻那一套了,觉得只要火力猛、人多,就能把对方阵地推平。结果在乌军精心准备的防线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打仗不能光靠蛮力,得动脑子,找对方的弱点。后勤补给线,就是乌军最脆弱的地方。要是早一点集中力量打掉洛佐瓦这样的交通枢纽和后勤中心,红军城的局面可能早就打开了。这开窍开得有点晚,白耽误了不少时间和人命。
就在俄军战术开始转变的时候,战场外的“意志”也在较量。特朗普给俄罗斯下了个“最后通牒”,要求俄军在这个星期五必须停火。但俄罗斯这边根本没当回事。普京和俄军总参谋部信心挺足,他们认为胜利已经在望了,怎么可能因为特朗普一句话就停手?他们觉得特朗普也就是嘴上说说,不会真动手。
俄军总参判断,按照现在的消耗速度,顿涅茨克方向的乌军战线,顶多再撑两三个月就要崩盘。为啥这么判断?因为乌军的损失实在太大了。有乌克兰志愿者统计说,乌军平均一天要死300人,伤750人,还有500人逃跑或者失踪。算下来,一天就损失1550人!一个月就是四万六千五百人!照这个速度下去,乌军再打就没人了。
打仗就是这样,有时候改变一下思路,效果天差地别。从打正面到打后勤,俄军这个“开窍”虽然晚了点,但总算找到了更有效的办法。接下来,就看乌军被断了补给线后,还能撑多久了。这场战争的天平,可能真的因为俄军炸了几个火车站,开始发生明显的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