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郭聪聪 山东报道
7月2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青岛监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2025年上半年在养老金融领域的重点工作及成效。青岛金融监管局财险处处长丛旭就养老金融相关政策的落地落实情况及未来规划回答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提问,展现了青岛市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积极作为。
在近期的陆家嘴论坛上,金融监管总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云泽曾指出“养老金融大有可为,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丛旭表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金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已然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此背景下,2024年青岛监管局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推进青岛市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目前各方面积极作为,全力推动各项养老金融相关政策落地落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青岛先后获批全国首批养老理财产品、首批特定养老储蓄、首批个人养老金业务、首批商业养老金业务等试点,在养老金金融领域已成功开展多项创新业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全市养老理财产品实现销售规模61.1亿元,特定养老储蓄产品余额78.1亿元,全面完成试点进度;累计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231.02万户,缴存金额15.16亿元;商业养老金累计开户3454户,累计销售金额6.91亿元;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累计销售7917件,金额突破八千万元。
与此同时,青岛监管局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产品创新与推广力度,提升居民对养老金金融产品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多家银行保险机构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养老金融知识讲座,详细介绍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政策优势、缴存方式、投资选择等内容,助力居民更好地规划养老资金。
在养老服务金融方面,多家银行机构创新推出“养老保障贷”“院易融”等养老专属信贷产品,重点为养老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提供融资服务,不断优化服务供给。据丛旭介绍,保险机构深入推广“琴岛e保”,填补了普通商业保险对老年人的保障缺口,2025年度全市参保151.5万人,参保率16.4%,其中60岁以上人员占比超过40%。1000余家金融机构网点完成适老化改造,开通老年人绿色通道2000余个,上门办理金融服务超十万人次。
在养老产业金融支持方面,银行机构向智慧养老、适老产品研发等重点领域提供信贷支持,推动康养产业平台、医疗器具等龙头企业落地,不断加大对养老及健康产业的融资支持。截至2025年6月末全市养老产业贷款余额61.34亿元,较年初增长9.7%。泰康、太保、中国人寿等3家险资养老社区正式开业,总投资超14亿元,设计床位1800余张,初步形成“保险+医康养”生态链。同时,保险机构开发“养老机构综合责任险”,为270余家养老机构提供7.56亿元风险保障。
丛旭透露,2025年养老金融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即将出台的、由青岛监管局牵头制定《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该方案将重点围绕以下四个领域展开工作:
一是深化养老金金融创新,完善供给体系,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开发稳健收益产品;二是提升养老服务金融质效,加大信贷支持,优化审批流程,推动机构与社区共建;三是强化养老产业金融,引导银行保险机构聚焦“中国康湾”、银发经济产业园区建设等全市重点战略布局,构建与青岛市养老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四是优化适老化养老金融服务,推进设施改造,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开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线上金融服务平台,提升金融服务的便捷性与可得性。
责任编辑:王馨茹